站内搜索:
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工作的通知

2025年11月06日  点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陕西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 ”行动计划(2025-2027年)》部署要求,进一步落实《关于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工作的通知》(西工程大校字[2025]13 号)精神,丰富讨论内容,推动各二级学院和职能处室深入开展工作,现就有关事项补充通知如下:

 

(一)讨论主题

深化教育改革 夯实质量文化 助力强国建设

(二)讨论专题

围绕本次大讨论的主题,聚焦以下 4 个专题展开讨论:

专题一:聚焦铸魂育人,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1.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的时代新人。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思考如何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使命有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引导教师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用心用情呵护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强化教师育人责任、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培养目标。

2.如何推进课程思政,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如何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内容重构和教学实施,将价值塑造有机融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将回信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提升教师教书育人与思政育人能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统一。

3.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课堂教学创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 两性一度 ”。

如何以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通过智慧教学工具与数字化资源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重点探索“人工智能+ ”学习组织、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等模式,推动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学习新路径,实现课堂从“ 以教为主 ”向“ 以学为主”的深刻转变。

专题二:聚焦融合发展,推进学科专业升级

1.如何在“ 四新 ”建设背景下,实现工科与文科交叉融合。

在新工科、新文科背景下,结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变化,学院在推进课程、教材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破解之道。

2.科研如何高质量反哺教学,如何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

围绕科研应如何高质量反哺教学,如何将前沿成果、研究方法与行业案例有效转化为课程内容与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同时,又应如何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协同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平台、课程与团队,从而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能力?

3.如何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提高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如何进一步凝练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紧密对接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产业趋势与人才需求,深入挖掘专业建设潜力,加速推进现有专业转型升级,确保其与国家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进而全面提升对区域与国家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专题三:聚焦德能并举,促进师资队伍提升

1.如何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 ”OBE 教育理念指导开展教学工作。

围绕深入贯彻好“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 ”OBE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成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全面落实这一理念?进行深入讨论。

2.如何从引导教师成为“ 四有好老师 ”和“ 四个引路人 ”的高度,进一步鼓励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围绕如何以学生为中心,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引导教师扎根讲台、潜心耕耘、默默奉献,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你心 “好学生”“好教师”“好课堂”“好大学”是什么样的?

3.如何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科研提升和教学发展协调并进?

为促进教师科研提升与教学发展协调并进,我们应如何系统破解“重科研、轻教学 ”的难题,将“教研相长 ”理念切实融入教师 日常工作。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把教育家精神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与全员培训,切实打通高水平科研成果向课堂转化、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的路径,并建立有效机制激励教师提升数字素养、将新理念新技术融入教学,从而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专题四:聚焦质量提升,打造特色质量文化

1.对标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学院该如何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

围绕我校质量保障体系相关文件精神,探讨如何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系统融入并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至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全环节?如何通过强化教学过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估反馈,建立并有效运行“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的持续改进闭环机制,确保质量提升形成良性循环?如何有效借助数智技术推动教学管理改革与服务体系建设,为实现质量保障的系统化、精细化与可持续化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2.聚焦质量提升,如何打造特色质量文化。

围绕我校质量文化建设“立德树人、师生同心、质量筑基、追求卓越 ”的原则,如何进一步采取措施提升本单位本部门干部、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对质量文化的价值追求与认同感?形成人人重视质量、处处追求卓越的“五自 ”质量文化氛围,打造“上下同心、部门协同、师生互动、内外联动”的质量文化生态。

3.如何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推动教学基层组织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围绕教学基层组织规范化、专业化与特色化建设这一 目标,我们应如何将数字化作为核心杠杆,深化智慧教学改革,创新教研形态,构建“数字赋能、虚实结合 ”的实践教学新生态,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从而系统性提升其履职能力和育人效能?

4.如何优化管理流程,提升教学管理与服务能力水平,为师生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更具个性化的服务。

为贯彻“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探讨如何“保障本科地位,服务本科教育教学”,各单位如何理解并落实本科教学核心地位,推动全校形成齐抓共管、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实现领导注意力、师生精力、学校资源向本科教学聚焦?各部门如何结合职责做好教学服务保障?

5.如何更好地提升教风、学风、考风、作风,开展教风、

学风、考风、作风建设的路径探索。如何通过思想引领、制度激励、环境塑造与文化浸润增强学生学习内生动力,提升其自主学习与持续发展能力结合我校“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加强学术诚信与考风考纪教育,厚植尊师重教,提升师生归属感和成就感,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生态。

联系人:冯哲文

联系电话:029-81369197

电子邮箱:1029058228@qq.com

 

 

 附件1: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相关文件及工作安排

 

  • 附件【1121fj1.rar】已下载


下一条:关于举办《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申报与写作方法》培训会的通知

关闭

版权所有:高等教育与质量评估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西安·临潼·陕鼓大道58号[710600]